作者:韦旭刚,南极熊3D打印智库成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一、以营收论英雄
按照公开财报数据,中国3D打印行业总体市场规模还较小,年营收最高的公司也不过3亿多元,年营收1-2亿元都已经是行业龙头公司了。
我的一点预判:
按照行业未来每年35%的增长率预计,再发展三年(从2019年到2021年),现在已经是行业龙头公司的传统3D打印公司会强者恒强,但是年营收要达到10亿元,仍然很难。
但是,有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3D小商品,却蕴藏着极大的爆发机会,有望在2021年底前,率先产生年营收达到10亿元的公司。
这个3D小商品,价格便宜,一般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很少有超过1000元的。受众面特别广,每个家庭都可以用到,潜在消费人群达数十亿。更要命的是,小孩子觉得很神奇,比手机游戏还好玩;大人觉得也很有意思,购买欲望很强烈。
这个3D小商品就是行业内都知道的3D打印笔,而行业外的人对其了解还非常有限。这种落差极为显著,也预示着其产生的动能极为可怕,极具发展空间。
二、3D打印笔行业正进入质变临界点
3D打印笔于2013年在美国诞生,目前全球累计出货量预计在1000万—2000万只。这个体量还非常小,不过近两年的出货量大增,每年增长率达到60%以上,未来三年预期增长率会达到100%--300%。
3D打印笔经过5年多的发展,已经迭代更新了好多代,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好,产品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同时价格则越来越便宜。这为3D打印笔进入亿万家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或者说,行业正进入质变临界点。
3D打印笔除了具备入门级3D打印产品这个特征,其他特征和属性更值得深入挖掘,而且可以说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金矿。
这个其他特征和属性包括了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玩具、学习工具、培训道具等。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拓展开来,你就会发现,3D打印笔正进入市场规模裂变的新时期,可以成为一种潮流性的东西,从而一举突破原来行业的限制,进入一个跨界发展的刚需产品阶段。
三、给3D打印笔公司的市场营销建议
在笔者看来,3D打印笔作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产品,它早已经飞出了传统的行业分类之外,自身就可以成为一个细分大行业。在此,笔者大胆预测,10年内,也就是到了2028年,其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00亿元,这还不包括其产生的衍生交易。
据了解,目前国内做3D打印笔的公司鱼龙混杂,厂商有几十家之众,每年出货数量300多万只。其中很多都是模仿者,颇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这对行业发展很不利。坦率的说,300万的出货量还是太少了,这是从业者的自我限制,我个人认为,每年至少5000万只国内销量应该才是它的应有水平。
这个行业需要龙头公司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改造升级,就像曾经的学习机、VCD、电视机、PC机、手机一样,通过技术、产品、创意、服务、营销等立体化的拓展模式,打出一片新天地,让行业得到规范,让更多消费者得到实惠,从而也壮大整个行业的市场营收。
国内3D打印笔行业目前已经产生了几个龙头公司,比如江苏迈睿,珠海三绿等,还有其他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公司,这些都是种子选手。迈睿于2018年在深圳华强北开出了全国唯一一家3D打印笔实体店,在行业内第一个选择明星作代言人(请胡可做广告)。珠海三绿在3D打印笔耗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地位。
未来的市场争夺战,究竟是三国演义,还是双雄争霸,又或者是一骑绝尘?期待行业公司做出更具想象力的商业故事演绎,全球数十亿潜在消费者正在坐着板凳等着看精彩大戏。
四、给3D打印笔公司的股权融资建议
行业前景如此大,如此好,值得奋勇向前。奈何现在龙头公司实力也有限,要充分引爆市场,需要不菲的资金支持,于是融资能力就很关键了。
建议直接向具有电子消费产品经营的投资大佬融资,比如段永平大师(小霸王学习机、步步高学习机、VIVI和OPPO的投资人)、史玉柱大佬(曾经的汉卡奇迹创造者、脑白金大家更熟悉了)、雷军雷布斯(雷总的小米模式增速惊人)等,或者向徐小平老师(新东方教育创始人、投资大佬)、钟睒睒(农夫山泉老板,营销大师)等善于开创一个新行业的大佬融资。
个人认为,融资金额5000万到一亿元即可良性滚动发展了。3年后,一个10亿元收入的大龙头公司将横空出世,排名第二的公司也会营收超过5亿元。
五、“3D神笔”比“3D打印笔”更容易引爆市场
不管是目前叫的最广的“3D打印笔”,还是“3D绘图笔”、“3D绘画笔”,这样对产品的叫法要么拗口,要么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和场景,自然也限制了未来的市场拓展。
在此,笔者建议可以给它起个更好记、更容易传播的名字,就叫“3D神笔”。
广告语则是这样策划的:
拥有3D神笔,自带超能力!
有了3D神笔,我就是神笔马良!
买一只3D神笔不过瘾,至少得五六只,这样才能五颜六色嘛。
没有什么世界是五六只3D神笔搞不定的,如果还不行,那就来一打!
……
3D神笔,这是一个即将巨变的大行业、大生意!
也希望以南极熊3D打印智库观点为发轫,推动行业大发展!
作者:韦旭刚,南极熊3D打印智库成员, 本文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