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3D打印技术在文物复制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3D打印动态
2021
11/03
11:11
分享
评论
在日前举办的“2021增材制造发展芜湖(繁昌)高峰论坛暨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年会”上,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做了一个相关主题报告“3D打印技术在文物复制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报告的部分精彩内容。

DSC05782_副本.jpg

李院长在报告中介绍了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复制石窟工作方面的成果,以及所用到的数字化技术和技术演进的思路,并列举了国外在文物复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李院长表示:“目前,在大体量高精度文物复制展示和修复应用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DSC05784_副本.jpg

从2015年至2021年的6年间,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首先进行了单体造像及局部佛龛复制预研工作;然后进行了大型固定式整窟复制工作,代表案例是云冈第3窟;之后实现了积木式可移动整窟复制方案,代表案例是云冈第12窟;随后完成了高精度等比例窟龛复制方案,代表案例是云冈第6窟、第12窟、龙门古阳洞;以及虚拟修复、人工智能AI应用,涉及龙门奉先寺立佛、宾阳洞帝后礼佛图、古阳洞数字化考古等案例。
DSC05785_副本.jpg

每个研究阶段,李院长列举了相应的代表作品。在单体造像及局部佛龛复制预研阶段,团队完成了云冈20窟佛头复制品,并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进行了首展。以及云冈第13窟七立佛,首展于第八届博览会(福州)。
DSC05787_副本.jpg

2017年12月,首次采用FDM 3D打印技术,采用PLA材料,完成了云冈第3石窟西后室的1:1复制。复制窟尺寸:宽17.9米、深13.6米、高10米。
DSC05791_副本.jpg

2019年9月,经过技术革新,完成了云冈第12石窟整窟的1:1可移动复制项目,使其成为“行走”的石窟,是世界首例可移动巡展的3D打印复制石窟。复制窟分前后室,整体尺寸:深14米、宽11米、高8.5米。于2020年6月在浙江大学博物馆展出。
DSC05794_副本.jpg

此外,还完成了龙门古阳洞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复制工作,并于2020年4月在广东省博物馆精品展上亮相。
DSC05798_副本.jpg

以及天龙山第8窟复制窟,大足士刻245龛高精度复制,敦煌莫高窟220窟复制等。期间得到央视新闻等众多媒体的报道。
DSC05801_副本.jpg

2019年初,龙门石窟实施高树龛高精度数字化工作,同时对回归佛头进行高精度扫描,经过数字化拼合,实现了高树龛的数字复原,并进行复原后的3D复制。
DSC05806_副本.jpg

之后,李院长还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虚拟修复中的应用,包括历史照片色彩恢复和文物碎片自动拼接。
DSC05811_副本.jpg

李院长表示:“1997年7月开始,浙江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为莫高窟保护与利用提供新手段,完成了6个石窟高精度彩塑三维建模和30多个石窟高保真壁画图像获取。”

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浙江大学自主研发了结构光三维扫描仪、书画扫描仪、壁画扫描仪等一系列数字化设备。

DSC05814_副本.jpg

最后,李院长介绍了国外在增材制造与文物、考古方面的应用趋势,并对我国的增材制造技术发展提出了一些需求,比如大体积、低成本、高精度3D打印机的研发;适合文物色彩还原的3D打印技术研发;适合大体量石窟复制的异型结构设计技术研发;适合大体量石窟复制的3D打印材料的研发;加大试点应用等。
DSC05827_副本.jpg

李院长的精彩报告,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将3D数字化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物、考古方面典范。




上一篇:三大爆点!纵维立方9.25寸6K光固化新机诠释“独一无二”属性
下一篇:《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简报》2021年第1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动3D打印

关注南极熊

通知

联系QQ/微信9:00-16:00

392908259

南极熊3D打印网

致力于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南极熊 By 3D打印 ( 京ICP备1404241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51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